欢迎访问本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张三丰、胡濙陇南踪迹考
日期:2016-12-01 00:00:00   发布人:lnmjysyj   浏览量:[]    分享到

蔡副全

摘 要:元明道士张三丰,行踪神秘莫测。明永乐初,都给事中胡濙奉旨遍访三丰于秦陇蜀地。在今甘肃陇南武都的万象洞、成县的金莲洞保留着几通(帧)与张三丰、胡濙行踪相关的明代碑刻和题壁,包括万象洞的胡濙题诗墨书真迹和金莲洞的张三丰题诗碑。这对考察张三丰和胡濙的关陇行踪,探讨胡濙出使目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张三丰;胡濙;武都;成县;万象洞;金莲洞

、弁言

元明儒者、著名道士张三丰,其事迹记载颇多歧异,行踪游止神秘莫测,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又颇具争议的人物。明黄瑜《双槐岁钞》曾论及张三丰关陇行踪:

(张三丰)本名君实,字全一,玄玄其别号也,自号保和容忍三丰子。元末居宝鸡金台观,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为棺硷,临窆,发视之,复生。乃入蜀,抵秦,居武当,游襄邓,往来长安,历陇、岷、甘肃。永乐中,遣都给事中胡濙、道录任一愚、岷州卫指挥杨永吉访求,未获。[1]

《岷州志》卷十六《仙释》云:“张三丰……洪武初,修真太和山中,入武当。二十三年,云游长安,继至岷地,寓杨永吉家。遗一小鼓,虽击大镛,莫能混音。太祖致书四布,延访未获。特敕道士孙碧云于武当山建宫以俟。”[2]《岷州志》卷十三《职官下》载:“杨永吉,直隶滁州人。永乐元年除本卫中所副千户,本年升本卫指挥佥事,缘事调本卫右所副千户。”[3]洪武二十三年(1390)至杨永吉永乐元年(1403)任指挥佥事相距十多年,所以,张三丰“寓杨永吉家”可能是对往事的追忆。否则“杨永吉访求未获”与“寓杨永吉家”二说自相矛盾。

明永乐初,都给事中胡濙奉旨遍访三丰,往来于秦陇蜀地,大江南北,名山胜境,履无不至。《明史》卷一六九《胡濙传》说:“(永乐)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4]李贤《胡濙神道碑铭》载:“丁亥,上察近侍中,惟公忠实可托,遂命公巡游天下,以访异人为名,实察人心向背。时御制《性理大全》,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书成俾公以此劝励天下,以故虽穷乡下邑轨迹无不到,在湖广间最久,丙申秋还朝。”[5]

胡濙永乐初出行的大致路线是:逆江而上,穿巴蜀,抵秦陇,继经金州入陕,后由陕至中原并还朝。今甘肃陇南武都万象洞、成县金莲洞保留着几通(帧)与张三丰、胡濙行踪相关的明代碑刻、题壁,其中包括胡濙《万象洞题诗》墨书真迹。这对考察张三丰、胡濙关陇行踪,探讨胡濙出使目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武都万象洞张三丰、胡濙行迹

万象洞,又名五仙洞,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15公里的白龙江南岸山腰,洞穴深不可测,属典型的岩溶地貌。纂修于明万四十四年(1616)的《阶州志•山川》载:

万像洞,在白龙江南,州东三十里,洞前有观音菩萨、通济龙王像……胡濙曾奉诏访张三丰于此。[6]

清•吴鹏翱《武阶备志》卷一《山水》云:

五仙洞,在白龙江南岸,深不可测,悬半山间,中有铁桥及黄庐木桥,桥下水流作环佩声。洞内有卧龙坪尤宽广,可容百数十人,旧传神仙栖止之地。(《名胜志》)穴深百余里,仙迹甚多。(《名山记》)洞中泥可为砚,出洞即成坚石。内有炼丹井,仙人床灶,明初张三丰寓此,题句犹存,又有风洞,内有黄泥滩。(《通志》)明户科都给事中胡濙(按,《志》作“尚书胡潆”,误,今改。)奉旨访张真人于此,不遇真人,留诗有云:“脉连地府三冬暖,窍引天光六月寒。”[7]

万象洞钟乳姿态万千,宛若仙境,自古就是道释儒生修炼和求佛访仙的神秘仙洞,洞内遗存最早的题壁是北周建德三年(574)的《贺娄慈题壁》。其中有明确身份的最早道释题壁是后唐天成四年(929)书于天庭东壁的《沙州僧题壁》。张三丰题句今已不知所在,似乎至晚清时其诗句尚存。题写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李林题诗》墨迹就说:“昔传五老仙踪杳,今幸三丰诗句存”。“仙人床”近壁有佚名《八景仙洞题壁》称:“三峰祖师有遗诗‘三冬暖’”云云。此外,清代名贤游万象洞时的题咏亦多论及此事:

四壁认旧题,墨痕如新创。“寒暖易东夏”(原注:张三丰诗句),斯言洵不妄。[8](清·陈勋《春日重游万象洞》)

玉柱俨教撑五岳,仙翁毕竟让三丰。[9](清·黄文炳《游万象洞》)

令人兴奋的是,笔者在万象洞卧龙坝西壁发现了胡濙寻访张三丰时的题诗墨迹。题壁诗纵40厘米,横35厘米,行书5行,自左至右书写,右下字迹虽因消退渐已模糊,但款题“胡瑩书”三字清晰可辨(图1)。对照明《阶州志》所录《明礼部尚书胡濙奉访张三丰题万象洞二首》,则知此正是其中第二首七绝:“云梯直上接飞烟,万象森罗一洞天。到此了然无一事,不知何处际神仙。”其书法潇散率意,墨迹清润,笔法精熟,行笔挺拔。款识题“胡瑩”不作“胡濙”,此与史籍所载不同,值得关注。在万象洞还发现另一帧题壁墨迹,内容仅书“到此了然无一事,不知何处际神仙”(图2),亦挥洒自如,二者体势相近,疑为同时所书。《阶州志》收录的另一首胡濙题万象洞诗文为:

岩窝深杳路间关,百怪千奇秉烛看。钟乳石英成异像,玉田丹井护苔斑。脉连地府三冬暖,窍引天风六月寒。逐处总非凡世界,只宜仙子炼还丹。[10]

因为没有见到张三丰题诗原迹,所以尚不能十分肯定他真的到过武都万象洞,但胡濙到洞已是事实。

另外遗存于万象洞的四帧永乐初年的墨书题壁值得关注。其内容分别为:

1. 访真仙。采药人王道和、李景春凤鸣人。永乐六年十二月廿四日到此。(图3)

2. 阶州□宁司吏李缶,同凤鸣采药人王道和……

3. 陕西布政司委官刘,到此采药回还。永乐七年三月十一日。

4. 武阶知州鲜原□□,学正韩□,训导□方,采药到此。永乐七年三月十一日记。(图4)

从时间看,题壁分别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末至七年(1409)初,此与胡濙访三丰题诗时间极近;从内容看,题壁涉及“访真仙”、“采药”;从题壁者身份看,有道士,有陕西布政司委官,有阶州知州(鲜原,四川马胡府人,贡士,永乐元年任)、学正、训导及司吏等。作为道士访仙、采药不难理解,但身肩要职的知州、学正“采药”就让人费解了。因此笔者推测,永乐初年寻访真人张三丰,恐怕不只是胡濙和个别御遣使者参与,似乎在关陇一带,地方官员也在寻找张三丰的下落。或者是胡濙走后曾委托陕西布政司及阶州官吏等代为访仙。故题壁中的“采药”只是借口,而“访真仙”才是真正目的。

三、成县金莲洞张三丰、胡濙行迹

《阶州直隶州续志》卷三十《流寓》记载,张三丰先至武都万象洞,后养真于成县金莲洞:

张三丰,明初遍著灵迹,尝寓阶州城东五仙洞,留诗有云:“脉连地府三冬暖,窍引天光六月寒。”(《陈志》)后养真于成县金莲洞中。山明水秀,林茂竹修,洵称仙境。永乐御极,乃使给事中胡濙访求于此。时三丰留诗避去,胡濙诗纪其事,今其迹具在,名人题咏甚多。(《黄志》)[11]

金莲洞,位于甘肃成县店村乡南麓旱山。洞内今存元大德六年(1302)合阳刘森撰写的《感应金莲洞记》谓此地环境:“屏列诸峰,嵯峨而拱北;带莲双涧,迂回而朝东。中有一峰,林壑尤美;峰有一洞,端受朝阳。”据碑文所载,金莲洞曾有“垣墙数尺”、“乃宋人许居士之所筑”。“至元丁丑岁”,“重阳万寿宫洞观普济圆明高真人之门刘道通、罗道隐”重开洞。因仙洞朝阳,故以“金莲”名之,金者,坚刚不坏之性;莲者,离垢出尘之物。明嘉靖《徽郡志》谓:“金莲洞,(徽县)西七十里,元刘道通修炼于此,国朝尚书胡濙访张三丰于此有诗。”[12]清黄泳《成县新志》云:

金莲洞,县东三十里旱麓之下,一名华阳洞,茂林修竹,张三丰养真于此。有诗云:“庐龙复寓金莲洞,始识人间有洞天。功成名就还居此,了达仙机入太元。”明永乐间,礼科给事中胡濙奉旨访三丰到此。[13]

金莲洞今存三通明代道教碑刻,均提及张三丰、胡濙曾游历金莲洞事迹。《重修金莲洞三元圣像记》(图5),明弘治十一年(1498)四月十二日立石,碑存金莲洞正殿东口。纵130厘米,横80厘米,楷书28行,行34字,字径2.8厘米。额篆书“重修金莲洞三元圣像记”10字,阴线双勾。“成县故官舍人山西闻喜县樊政德述并书丹、篆额”。其铭文有云:

永乐庚寅,敕礼部尚书胡荣(瑩)捧香书拜谒题诗壁记后,复敕使张守恩、监生韩鹏、全真孔潜真亦赍香书拜谒,非灵应奚有此也。

胡濙诗壁原迹不存,明《徽郡志》卷八《艺文》录有胡濙《金莲洞访张三丰》诗,题下注:“昆陵胡濙,礼部尚书。”诗云:

香书久慕下无边,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崖主玉蕊,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深喜见通明日,雨骤只逢暗淡天。峭壁真光熬永劫,赤心愿睹白衣仙。[14]

清黄泳《成县新志》卷四《艺文》亦有收录,题作“金莲洞访张三丰不遇”,诗文略有差异:“下无边”作“嗟无缘”,“主玉蕊”作“生玉笋”,“熬永劫”作“邀允劫”。[15]

《新修九皇洞记》(图6),今存金莲洞西200米之九皇洞东口。字迹如新,至今制碑时方格墨线依然清晰可见。明正德二年(1507)镌立,阶州崔观撰文,东鲁张莺书丹,泸阳赵洪篆额。碑纵195厘米,横91厘米,碑阳额篆书“新修九皇洞记”6字。正文楷书29行,满行53字,字径2.3厘米。碑文云:

我皇明永乐初,太宗皇帝接至人张三仹于宣政殿,才数语,忽瞑晦不知所之。即遣礼部尚书胡荣(濙)遍天下名山古洞而旁访焉。蹑迹至此,守洞者报曰:某年某月某日,有一赤脚道人披氅衣,曳九节杖,昂昂而来,憩半饷,问其姓名,不答径去,随有异香芬馥,经旬不散。公曰:“此非三仹仙师降临之时也!”即赍捧香书,惆怅留题而返。

刊于明崇祯二年(1629)的《重修金莲洞记》碑首,不仅准确记录了张三丰来金莲洞的时间是永乐五年(1407)九月九日,而且还镌刻着张三丰题诗:

大明永乐五年九月九日,敕封真人三仹张卢龙到此留诗一首:

卢龙复遇金莲洞,别是重来一洞天;功成名遂还居此,了达天机入太玄。(图7)

《重修金莲洞记》又云:

金莲洞开于邃古之初,昔未有以洞名者,一经刘、罗二君之手,遂为千圣栖身之所。夫乐李真人遍访天下名洞,撒履至此,见其诸峰攒拱,幽玄古峭,坚刚不坏,离垢出尘,乃命名为“金莲洞”……幸而仙灵有感,忽一全真道人“张”其姓,“真慧”其号者,自北地而来。酣嗜恬淡,厌薄世棼,药筋济人,每有效验,报之以利,系毫不染,飘飘然物外,高七洞玄。真人泥阳居士张永湖等倾慕其人,旌为金莲洞住持一睹灵光,辄生慈悲,默自祝曰:“道不专于静养,内而修真还性;外而修圣化愚,其理一也。”(图8)

《重修金莲洞三元圣像记》、《新修九皇洞记》均将“胡濙”误作“胡荣”,此则“荣”与“瑩”(万象洞胡濙题诗墨迹)字形相近,其姓名或是从胡濙题留书迹中辨读未确而得之,故有斯误。

除陇南武都万象洞、成县金莲洞外,据说,徽县东南四十里之巾子山元帝庙也曾有胡濙奉敕访张三丰题咏,清顺治六年(1649)知徽州杨三辰《江河纪略》载:

巾子山,乃州城之照山也,形类巾子,群山仰承,如百体之戴。元首山阴有废县名“长举”者,遗趾尚存。山巅古迹元帝庙,明礼部尚书胡濙奉使访张三丰曾登其上,留有题咏。[16]

四、余论

张三丰游止神秘莫测,来去无踪,故很难得其确切行迹,当然胡濙陇南访求张三丰足迹是非常清晰的。然而,《重修金莲洞三元圣像记》所载胡濙至金莲洞时在“永乐庚寅”,即永乐八年(1410),此纪年似与其他史料文献所载胡濙游历陇右的时间相抵牾。

明永乐十四年(1416)病逝于北京的王绂《赠胡都给事中》诗小序云:

都给事中胡君源洁,文雅清慎,志趣高朗,与余有同郡之好。尝自大江而上岷蜀,繇关陕至于中原,凡名山古迹之间,履无不至。今年邂逅北京,同宿寓所,因得扣其登览之胜,闻见之广,不觉令人鄙吝顿消,而神爽飞越也。遂赋诗美之:

皎皎瑶台鹤,濯濯冰霜姿。宿昔有仙契,于焉慕安期。翱翔历蓬瀛,饮啄来上池。寸丹久已就,八表随所之。[17]

虽然,王绂未点明与胡濙邂逅的时间,但可以断定胡濙曾于永乐十四年前中途还朝一次。张兆裕《明永乐年间胡濙行迹考述》一文认为,“胡濙永永乐五年(1407)出使后,永乐七年即还朝,在略事休整后才继续使命。”[18]

据《明太宗实录》所记,永乐七年(1409 )二月,朱棣巡幸北京,三月初一(甲辰) 车驾驻跸东平州,三月初六(己酉),胡濙曾向朱棣进献白雉一双:“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出使经宝鸡县,获双白雉,献行在所。”[19]陕西参知政事南阳张用澣撰于明天顺六年(1462)的《张三丰遗跡记》明确记载胡濙曾于中途“回京复奏”:

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遣礼科都给事中胡公濙赍香书遍历天下名山访求之。时吾以儒官荐升詹事府主簿,与公备言少时曾识真仙之由,公遂荐吾同往寻之。至武当山均州,久之弗遇,公回京复奏。上仍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见,特升吾为均州守,命伺鹤驭。朝夕来临,历数十年终不果愿。[20]

因此可以断定,胡濙邂逅王绂、北京献雉应该是在永乐七年春季。事实上,永乐六年(1408)七月之前,胡濙尚在秦陇之间,《明太宗实录》云:“(永乐六年七月)甲戌,户科都给事中胡濙言,陕西汉阴、询阳等县所输汉中府金州刍茭,储蓄岁久,朽腐甚多。盖金州地僻,所储刍茭支用者少,而有司县照旧催征,民用困乏,请令民代输钞为便。”[21]那么,胡濙至武都万象洞、成县金莲洞访寻张三丰亦当在永乐六年七月前。

应该说,永乐中胡濙出使,其使命并不单一。至少以上所列陇南碑刻、题壁墨迹证实了胡濙遍游名山胜境寻访张三丰仙迹是可信的。

参考文献:

[1](明)黄瑜.双槐岁钞·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2.

[2][3](清)余谠.岷州志·卷十六[M].载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岷州志校注》(内部资料),岷县印刷厂,1988:275,216.

[4]明史卷·一六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4534.

[5](明)李贤.古穰集·卷十二[M].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603.

[6][10](明)余新民修,蹇逢泰纂.阶州志[M].万历四十四年抄本,武都区图书馆藏.

[7](清)吴鹏翱.武阶备志·卷一[M].同治十二年抄本,武都区图书馆藏本.

[8][9][11](清)叶恩沛修,吕震南纂.阶州直隶州续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339,342,309.

[12][14](明)孟鹏年修,郭从道纂.徽郡志[M].载《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二九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15,202.

[13][15](清)黄泳.成县新志[M].载《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三二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134,471.

[16](清)张伯魁.徽县志·卷八[M].载《中国方志从书》华北地方•第五六二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公司,1976:572.

[17](明)王绂.王舍人诗集·卷一[M].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97.

[18]张兆裕.明史研究·明永乐年间胡濙行迹考述[M].2000:54.

[19][21]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1177,1092.

[20]姜守诚.张三丰宝鸡行迹考[J].东方论坛,2008(2).


作者简介:蔡副全(1970——),男,甘肃文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授。主要致力于陇南金石、题壁及陇右文化研究。


下一条:乞巧文化传承的图像形式

返回首页】   【关闭本页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技术问题 | 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 陇南师范学院 陇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 电话:0939-3201436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7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