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主站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陇南藏族绣花鞋的地域文化特征
日期:2014-12-11 00:00: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    分享到

陇南藏族绣花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余永红[1]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甘肃成县 742500)

摘 要:由于陇南藏族所居住地域的独特性,从而造就了其民族文化具有农耕文化与牧猎文化有机融合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鲜明地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其中绣花鞋就是这种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陇南藏族绣花鞋的类型、结构、材质、色彩以及装饰中,既传承了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属性,又洋溢着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体现出农区藏族服饰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陇南;藏族;绣花鞋;造型与装饰;地域文化特征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规划项目“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09YJA760016)

陇南地处甘肃南部,与四川、陕西比邻,是自古以来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汇的枢纽地带,不仅形成了陇南多民族聚居生息的格局,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陇南地域文化。目前聚居于文县的白马藏族和宕昌县的木家藏族是最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白马藏族主要居住在文县铁楼乡白马河北岸以及石鸡坝乡民堡沟的高山地带,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遗裔;木家藏族主要居住在宕昌县官鹅沟以及大河坝的河谷地带,由于陇南自古是氐羌民族聚居繁衍的地区,加之魏晋时期羌人曾于此建立过宕昌国政权,所以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他们是古代羌人的后裔。[1]虽然陇南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氐羌民族聚居繁衍的主要地带,但历史上的民族矛盾不断,居住在陇南的氐羌民族长期生存于汉族和藏族的夹缝中,并伴随着民族矛盾不断地发生着民族融合,而一部分退居于相对险恶偏僻的深山地带的氐羌人,则保留了一些原始古老的民俗文化,所以目前他们尽管归于藏族,但其民族文化却体现出多文化融合互补的复杂性、丰富性。

从人类的生存方式来考察文化类型,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类型,这是由于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族群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也从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包含了一个民族生活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的面料和结构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而其图案、色彩等装饰形式则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2]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所以居住在陇南地域的藏族同胞也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兼有牧猎经济,从而形成了他们以农耕为主兼营牧猎的文化类型,这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鲜明地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其中绣花鞋就是这种文化类型的索引和典型代表。

由于远古人类生存环境的险恶,鞋最初也起源于人类对脚的保护,突出实用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发生了审美功能。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鞋,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用皮革、毛毡、褐子、麻布等来制作鞋子,造型粗犷,装饰简易;而中原一带的农耕民族则主要用棉布一类的材料来制作鞋子,造型典雅,装饰精致。陇南的白马藏族由于生活地域偏远,所以较好地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其番鞋以及绣花鞋既保留了传统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其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以及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出农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个性特征,即皮革与布料有机结合,且有较为精致的装饰图案。宕昌藏族由于汉化程度严重,目前仅保留了民族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等,而服饰文化基本失去了民族特色,但透过现存的服饰,仍能窥探出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其女式绣花鞋既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传统样式,也体现出鲜明的汉民族服饰文化特色。

一、陇南藏族绣花鞋的主要类型

(一)白马藏族的绣花鞋

1、拼花番鞋

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白马人多用山野柔软的构树或椴树皮以及蓑草、旧布条、玉米皮、麻绳等来编制草鞋,后来随着白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主要穿“番鞋”。番鞋是当地汉民对白马藏族长筒靴的称谓,因陇南白马人过去被称为“文县番民”,[3]白马语称番鞋为“北熬(音)”,从其材质、形式和结构来看,是一种白马人自制的长筒靴子。这种靴子的基本结构由鞋底和鞋筒构成,鞋底用生牛皮或野猪皮制作,鞋底边缘向上反卷后形成鞋帮,与鞋底形成一个整体,牢固结实;鞋筒用厚实保暖的羊毛布制作,鞋面则由反卷的皮底和羊毛布鞋筒连接形成。厚重保暖的羊毛布筒番鞋多在秋冬季节穿着,由于鞋底用生皮制作,长时间搁置皮革会变硬,所以在穿之前首先要将鞋底在水中浸泡变软,再取出晾晒,待半干时垫上麦草使其柔软舒适。有些番鞋的鞋筒则用麻布或棉布缝制,轻便凉爽,多用于春、夏季节穿着。

白马藏族男式番鞋 白马藏族女式番鞋

陇南白马藏族番鞋的造型粗犷,样式古拙,生涩的皮革鞋底与古朴的羊毛布、麻布鞋筒产生了鲜明的肌理对比与独特的形式趣味。番鞋的装饰图案与白马藏族主体服饰图案基本相同,多以各色棉布、丝绸剪成的彩色条纹、几何色块等进行拼贴装饰,洁白单纯的鞋筒与色调鲜艳明快的拼贴图案形成强烈对比。男式番鞋的装饰简易,只在鞋筒边沿用各种彩色条纹横向并列装饰,色调单纯。女式番鞋的基本结构与男式番鞋相同,只是在造型与装饰方面体现出精巧细致的特征,鞋筒的制作材料一般多用柔软保暖的羊毛布或棉布,底色多为黑色或白色,并以红、绿、黄、蓝等彩色棉布块进行拼贴装饰,和男子番鞋相比,显示出华丽、响亮、秀美的性别特征。女式番鞋装饰图案以各色彩色条纹进行拼贴组合,或用正方形、三角形进行拼贴组合,并于鞋面上用彩条拼出象征太阳的“米”字型图案,线面结合,体现出简洁大方的构成意味。这些图形与白马文化有内在联系,白马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宗教的性质,具有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的特征,这些抽象的几何形体都有特定的象征含义,三角形象征星辰,“米”字图形模仿太阳的光芒,象征太阳。

一般牧区藏族的长筒藏靴多用牛皮做底,用氆氇做鞋筒,鞋面和鞋筒以各色繁密的条纹图案构成,有些还装饰金色花边,色彩斑斓,富丽堂皇;[4]有些藏靴则通体用牛皮制作,形成粗犷剽悍的牧区民族风格。古代农耕民族也有长筒靴,但通体用棉布制作,青帮白底,素雅单纯。番鞋作为白马藏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其形式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皮革与布料有机融合,装饰简洁明快,造型古朴单纯,牢固而保暖,既适合于平时耕作,也适用于进山砍柴、打猎,折射出白马藏族农耕与牧猎结合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类型,而且其装饰图案中也包含了深层的民族文化寓意。

2、男子绣花麻鞋

白马藏族男子绣花麻鞋及其构件

桑麻是农耕文明的标志,白马人的祖先古代氐人很早就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华阳国志》载氐人居地“土地险阻,有桑麻”;《南史•夷貊传》载氐人“地植九谷,种桑麻,出绸绢布漆蜡椒等”,麻是氏人的传统农作物,氏人的农业和纺织都有相当的水平。[5]目前的白马人不仅用麻布制作主体服饰百褶衣、长衫、番鞋等,也用麻线制作麻鞋。绣花麻鞋是白马藏族男子夏季穿着的服饰,其结构、造型与汉族男子的麻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绣花麻鞋的鞋底为纳制的千层底,鞋帮的前部用兰色或白色麻线和麻绳编制,尖部装饰彩色丝穗;后跟处则为一个独立的构件,用多层棉布砌成,是绣花麻鞋装饰的主要部位。鞋跟底色多为深沉的黑色或深蓝色,用石青色镶边,而刺绣花卉则为鲜艳亮丽的红、绿、黄色,图案内容多为白马村寨山野的野草莓花、野菊花等,与洁白的鞋底产生了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整体色调古雅而响亮,传达淳朴自然的民族艺术情趣。

3、妇女绣花鞋

白马藏族妇女除了穿番鞋以外,日常生活中也穿绣花鞋。白马藏族妇女的传统绣花鞋在造型和结构方面保留了民族特色,古代白马藏族妇女没有裹脚的风俗,所以其绣花鞋的造型与古代汉族妇女的弓鞋有很大区别,多为尖头圆口的古老样式,造型和羌族妇女的“云云鞋”相似,但装饰图案的内容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现代白马藏族妇女绣花鞋的样子与汉族妇女绣花鞋相同,圆头平底,朴素自然。从白马藏族民族历史文化来考察,其妇女的绣花鞋应受汉族女红文化的影响,他们长期与汉族比邻而居,服饰文化不断受汉族影响,从现存清代晚期白马藏族短衫的刺绣图案来看,无论内容和、形式还是审美意蕴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汉民族农耕文化特征。

白马藏族妇女绣花鞋

女红文化的成熟是农耕文化发达的标志,白马藏族妇女绣花鞋无论造型、材质、还是装饰都体现出艺术语言的高度成熟,体现出白马人发达的农耕文化。鞋底亦为洁白的千层布底,鞋帮的底色以黑色为多,上面装饰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花卉图案,其花卉图案的内容既有取材于白马村寨山野花卉、表现闲情野趣的民族特色,也有突出程式化和象征性的汉民族装饰图案内容,体现出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在图案的布局和构思方面也体现出民间妇女的聪慧和才智,他们往往将梅花、莲花、菊花、牡丹等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花卉用统一的艺术语言构筑在整体的鞋帮上,将自然时空浓缩于小小的刺绣画面中,形成奇妙的形式和美好的寓意。在刺绣方法上,他们先根据构思设计出图样,再用厚实的牛皮纸剪出花卉图形,粘贴或缝制于鞋帮上,然后在图样上用丝线缠绕刺绣,由于有牛皮纸图样做底,所以使绣花图案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感。这些由心灵手巧的妇女设计的图样,在村寨中展转流传,成为众多白马妇女绣花的粉本,无形中促成了其女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宕昌藏族妇女的绣花鞋

宕昌藏族由于汉化程度严重,所以其服饰已基本失去了民族特色,其服饰的色彩与当地其他藏族服饰相比,体现了古朴和素雅的审美特征,妇女的上衣以蓝色、青色、深红色斜襟短褂为主,和黑色坎肩搭配穿着,腰间系灰白色腰带;脑后留一根又粗又长的发辫,戴黑色头帕;裤子为棉布或粗布,色彩多为深蓝色或黑色;脚穿绣花鞋,戴银耳环以及银手镯等,总体上体现出沉着素净的色调特征。

绣花鞋是目前宕昌藏族妇女服饰中唯一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服饰,而且形式较为独特,和当地汉族、其他民族的绣花鞋区别明显。宕昌藏族妇女的绣花鞋因其特殊的结构,当地人也称为“软靴”。这种被称为软靴的绣花鞋结构由绣花鞋和布靴筒构成,鞋底为传统手工纳制的千层底,厚而结实,鞋帮是装饰的主体部分,多以黑色或天蓝色为底色,上面刺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花卉图案,红花绿叶,但又统一在黑色或蓝色的主体色调中。图案的内容以牡丹花最为普遍,按当地藏族妇女的解释,牡丹象征着富贵和美好,所以成为她们绣花鞋图案的主要母题。鞋筒均为红色或白色棉布制作,使这种绣花软靴既保留了北方少数民族长筒靴的基本结构,但又体现出农区少数民族鲜明的个性特色。有些绣花软靴的鞋底也刺绣精美的花卉图案,所以使绣花鞋更加艳丽夺目,和追求素雅单纯的汉族绣花鞋形成鲜明差异。这种绣花鞋在穿着时一般将裤腿装在鞋筒内,既保暖又便于劳作。

宕昌藏族妇女的绣花软靴

另外宕昌藏族妇女服饰在色彩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和禁忌风俗,一般以婚否为界限,形成两种不同的色彩观。已婚妇女的服饰崇尚朴素,以单纯的黑色、蓝色或褐色等深色调为主,发辫上扎的头绳也为黑色或深蓝色;而未婚的青年女子的服饰色彩则相对艳丽,较为自由随意,发辫上扎的头绳为红色。这种禁忌风俗也表现在绣花软靴的色彩搭配中,已婚妇女绣花靴的靴筒为素净的白色,但不能用黑色;而未婚青年女子绣花靴的靴筒为喜庆热烈的红色,象征青年女子青春的活力。这种民族文化中的礼法规范,也可能受汉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

二、陇南藏族绣花鞋的文化意蕴

由于陇南藏族所居住地域的独特性,从而造就了其民族文化具有农耕文化与牧猎文化有机融合的独特性。陇南藏族绣花鞋的类型、结构、材质、色彩以及装饰中,既传承了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属性,又洋溢着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体现出农区藏族服饰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类型方面,既有保留了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番鞋,又有突出鲜明的汉族农耕文化特征的妇女绣花鞋,也有巧妙融合两种文化属性的宕昌藏族妇女软靴;在基本结构方面,无论白马藏族的番鞋还是宕昌藏族的软靴,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长筒靴的结构特征;在材质方面,以番鞋为代表体现出皮革与布料的有机结合;在色彩方面,传承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对比强烈、华丽泼辣的基本特征;在装饰方面,既保留了少数民族装饰图案贴近自然、淳朴古拙的文化特征,也吸收了汉族装饰图案凸显程式化和象征性的文化属性。

陇南白马藏族崇尚青、白、红三色,尤其崇尚白色,[6]这与他们的“白鸡崇拜”有内在的文化渊源,他们戴圣洁的白色“沙嘎帽”,佩带白色鱼骨牌装饰,所以其番鞋的鞋筒大多为白色,既体现出番鞋素净淳朴的审美特色,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白马藏族妇女番鞋上的装饰图案,也具有内在的民族文化含义,抽象的三角形、“米”字型彩色条纹,和其主体服饰图案一样,都象征了白马人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与赞美;白马人崇拜自然,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所以他们在绣花鞋上刺绣精美的花卉图案,通过这些具象的刺绣花卉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崇敬;他们将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花卉组织在一起,体现出白马人对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传达出质朴善良的民族本性。宕昌藏族少女的绣花软靴,色彩鲜明、热烈泼辣,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个性,而已婚妇女的绣花靴又突出素雅沉着,这种色彩差别中包含了一定的民族伦理文化;而其装饰图案中丰满艳丽的牡丹,则又象征着富贵和谐,亦体现出当地藏族同胞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陇南藏族绣花鞋的传承状态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的发展,偏僻的陇南藏区也面临民族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这期间由于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文化决策方面的不平衡,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困境。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和符号,由于文化生态的变迁,呈现出迅速衰退的局面。由于白马村寨经济的发展和服饰文化生态的巨大变迁,番鞋正在淡出白马人的生活,白马人平时劳动时多穿舒适轻便的现代胶鞋,除了节日期间跳民族傩舞者以外已很少有人穿番鞋。由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的汉化,陇南藏族的少女也不再穿绣花鞋,他们平时多穿时髦的皮鞋、旅游鞋等,只有个别老年妇女穿绣花鞋,有些村寨目前还将绣花鞋作为嫁妆使用,部分村寨已将绣花鞋作为老年人的寿衣。制作这些番鞋和绣花鞋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制作工艺濒临失传,而这些绣工精美、意蕴深厚、特色突出、个性鲜明的藏族传统绣花鞋,逐渐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服饰沦为民俗文化博物馆的文物。

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服饰也由贴近自然、舒适温暖、富有人情味的传统农耕文化型向远离自然、偏重形式、冷漠无情的现代工业文化型转变,而作为具有悠久文明的农业大国,我们当代的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全盘西化的,毫无民族个性可言,我们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方面既缺乏必要的策略,也缺乏民族自信。在我们目前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方面,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各种矛盾,将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有机统一起来。就陇南藏族绣花鞋而言,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例如番鞋,可以将现代流行的女式皮靴与番鞋的装饰特征进行有机融合,虽然使用现代面料,但将民族服饰文化的符号延续和传承下来,从而达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对于目前我国众多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与保护而言,都面临同样的处境,但同时也面临同样的机遇,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研究者与民族服装设计者的共同使命。

参考文献:

[1]高峰.宕昌藏族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4

[2]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80—87

[3](清)傅恒等编撰,殷伟、胡大军、胡正娟点校.皇清职贡图[M].广陵书社,2008,315

[4]宁世群.论藏族的服饰文化和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1994(1),22。

[5]黄烈.有关氏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J],历史研究,1965(2),102。

[6]余永红.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服饰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11


余永红(1969—),男,汉族,甘肃西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间美术以及陇南地域美术文化的研究。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邮编:742500;电话:15103969834;邮箱:yuyonghong581@163.com

上一条:陇南北部“乞巧”风俗与“巧娘娘”造像探析
下一条:陇南的“点高山”风俗及其文化意蕴

返回首页】   【关闭本页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技术问题 | 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陇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 电话:0939-3201436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742500)